从印刷技术的角度看明代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① 已经发展了多色套版技术;
②制墨技术又有很大进步;
③印刷技术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书刊、报纸、广告、信纸皆是明代比较有名的印刷品;
④活字版印书也有很大发展;
⑤线装书广泛应用。
15世纪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油墨有了改进,用灯黑作为颜料,亚麻油为连结料,用手工将其均匀混合但制成了当时的油墨。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尤其是化学的进步,使得煤焦油染料以及色彩科学的发展,油墨制造商才能根据用户需要为用户制出具有不同色相、明度、不饱和度的各种颜色来。油墨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透明度取决于油墨中颜料与连结料折射率的差值,并与颜料的分散度有关。颜料与连结料的折射率差值越小,颜料在连结料中的分散度越好,则油墨的透明度越高。
光泽度指印刷品表面的油墨干燥后,在光线照射下,向同一个方向集中反射光线的能力。光泽度高的油墨在印刷品上表现为亮度大。光泽度主要决定于油墨中连结料的种类及性质,油墨制造中炼制工艺的处理以及墨膜干燥后的平整程度。此外油墨的光泽度还受到油墨组成中颜料的性质,粒子的大小形状及分散度的影响;油墨的透性、流平性、干燥性等性能的影响;承印基材的影响等等。
油墨“白化”主要是指溶剂中含有水分,印在薄膜上失去光泽,严重时色相也会有些变化,其实从材料供应方面分析,溶剂中含有水分的概率倒不是很高,绝1对不含水分是不可能的,所有溶剂的纯度总有一定的百分比,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对水分总有一个宽容度不必斤斤计较。油墨白化的产生往往同使用过程中油墨吸收环境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有关,笔者曾看到一家企业在梅雨季节用新墨印刷,刚开始的2个小时内印品色相没有变化,但2个小时后,由于油墨逐渐分层,印品失去光泽,要更换新墨才能恢复正常。凹印在使用醇溶性油墨时对环境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如周围环境的湿度不能太高,否则乙醇会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因此要车间安装恒温恒湿装置,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不超过70%,以避免油墨白化。
您好,欢迎莅临得利高,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